以制度创新破局 以服务增效赋能 ——五华区临时性商业活动白名单制度的实践探索与经验
在全面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背景下,五华区作为昆明市核心城区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紧扣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”的部署要求,聚焦临时商业活动管理中的“审批繁、监管难、活力不足”等痛点,创新推出临时性商业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。通过“制度重构、流程再造、数字赋能、协同共治”四位一体改革,实现城市治理与市场活力的动态平衡,为大城市中心城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顶层设计以系统思维破解治理难题
五华区立足“中心城区功能承载区”定位,将白名单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抓手,构建“1+3+N”政策体系:“1”个纲领:印发《五华区临时商业性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管理实施方案》,明确“宽进严管、信用赋能、动态调整”总体原则;“3”大机制:建立“申报筛选—动态管理—协同监管”全链条机制,制定企业准入、过程监管、退出惩戒3张清单;“N”项配套:同步出台活动安全规范、交通疏导指南等5项技术标准,形成制度闭环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五华区首次将“信用管理”嵌入城市治理场景,通过白名单动态调整机制,实现“守信激励、失信约束”的差异化监管,推动治理模式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变。
改革突破以流程再造释放市场活力
针对传统审批中“材料重复提交、部门各自为政、现场核查耗时”等弊端,五华区实施“两个一”改革:“一表申请”减材料:整合市场监管、消防、城管等7部门需求,企业仅需填写一张表格;“一次踏勘”提效率:组建由街道、综执等部门构成的联合核查组,实现“一次上门、综合会诊”。
协同共治以多元参与构建治理新格局
五华区坚持“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参与”原则,创新“三方共治”模式。政府端:建立城管、商务、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,实行“首接负责、并联审批、信息共享”;企业端:引导白名单企业建立良好经营软环境,通过自荐、综评模式,提升企业自身良好形象,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;社会端: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,形成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共享”的治理生态。
白名单制度的实践,为五华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“系统集成、协同高效”的方法论,既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更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,真正实现“有效市场”与“有为政府”的有机结合。
记者:李志洪
编辑:徐铄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