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实验室到生产线!云南农业大学发布 “润甜香养” 滇黄精红茶,助推云茶迈向千亿产业
2025年6月24日,云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发布暨云南省地方标准“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”宣贯活动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7号馆南序厅隆重举办。
本次活动由云南农业大学与昌宁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,云南省科技厅、农业农村厅、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,西南林业大学、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,以及国科茶业、云南建投物流、中国平安等企业代表近90余人参与。
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创新产品开启云茶新赛道
活动现场,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调研员马刚善指出:“标准是质量的准绳、品牌的基石。这项填补省内空白的地方标准,标志着云南红茶产业全面进入‘依标生产、对标提质’的新阶段。”
云南农业大学张慧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:“‘滇黄精红茶’的落地,不仅是品类创新,更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重要实践。我们期待通过‘企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健康惠民’的三赢模式,为云茶产业注入科技动能。”据悉,该产品研发团队深耕茶山多年,通过生态立体茶园建设与茶厂标准化改造,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创新。
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王白娟在主题分享中,围绕 “生态立体茶园建设”“茶厂标准化建设”“滇黄精红茶产品介绍” 三大方向展开。她指出,滇黄精红茶是茶学院聚焦云茶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的创新成果,通过融合黄精与红茶的优势,在形态、工艺上实现双重突破,具备 “润、甜、香、养” 的独特特点,为云茶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全新动能。
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正式发布“滇黄精红茶”,该产品融合滇黄精健康价值与红茶醇韵,具备“润、甜、香、养”四大特色,其核心技术源自该校国家发明专利“一种滇黄精调味茶的生产方法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专利以180万元作价入股,联合农大资产公司、诸子红公司成立国科茶业云南有限公司,开创了“专利入股+校企绑定+专业运营”的转化新模式。
政产学研协同发力,构建云茶产业发展新生态
活动现场举行了昌宁县翁堵镇党委政府、国科茶业与中国平安“认养一棵古茶树”及滇黄精红茶采购三方签约仪式。通过“认养 + 推广”的创新模式,自上线以来,已认养1.4万株翁堵硒茶及古茶树,让翁堵硒茶及古茶树焕发新的市场活力,带动茶农增收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以及滇黄精红茶经销及采购三方签约仪式。通过“产业+市场+政府指导”的模式,将滇黄精红茶带出云南,走到北京、上海等地,迈向更广阔的市场,云茶产业在协同发展中迈向新高度。
地方标准正式宣贯,填补云南工夫红茶加工空白
活动同期宣贯云南省地方标准《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》(DB53/T1351—2025),于2025年4月8日正式实施。该标准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制定,历时两年完成,首次系统规范了云南工夫红茶从鲜叶采摘到成品的全流程技术要点,新增做形工艺提升产品外观竞争力,并明确鲜叶分级标准保障原料一致性。
宣贯环节中,云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云南农业大学校领导李宏教授首先讲话,强调标准化对提升云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。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云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,还能让云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,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云南农业大学王兴华研究员详细解读了标准核心内容,包括五种萎凋方式、不同级别鲜叶揉捻参数、数字化发酵控制等关键技术,并强调“严格遵循鲜叶分级标准、动态调整工艺参数”的实施要点。
此外,云南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高峻教授介绍,未来将以标准为依托,加快构建覆盖云茶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体系,推动“滇红”品牌向高端化、国际化迈进。
本次活动汇聚了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,在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、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与企业的协同配合下,共同推动“滇黄精红茶”创新产品发布与《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》标准宣贯落地,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与标准筑基对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。
正如张慧副校长所言:“唯有坚持科技与标准双轮驱动,深化产学研用融合,才能为云茶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。”随着“滇黄精红茶”的市场化落地与工夫红茶标准的全面推行,云茶产业正以科技赋能破局,向“千亿产业”目标加速迈进。
记者:李志洪
编辑:徐铄琳